1. 主頁
  2. 藝術
  3. 移民

【報道】當代藝術家翁念慈作品“實驗室”:關于我和臺灣的一切

翁念慈:臺灣是我的家,有我的親人;蒙特利爾也是我的家,有我的藝術家社區。

Nien Tzu Weng

臺灣藝術家翁念慈15年后重回臺灣,拍攝了臺灣大選、春節、婚禮等,探尋自己的根。

照片:Radio-Canada / submitted by Nien Tzu Weng

Yan Liang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正在進行的蒙特利爾通往亞洲藝術節上,,來自臺灣的年輕藝術家翁念慈(Nien Tzu Weng)會帶來裝置互動作品實驗室,Laboratory (新窗口)

這是一年一度加拿大五月亞裔文化月的一部分。

她形容說,這就像一個裝置畫廊,還會穿插表演 —— 她的藝術工作室將連續三天(5月17至19日)向公眾開放,而每天的內容也會因她和合作藝術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。

我平時創作的風格就是這樣,一個公開的藝術實驗室,邀請藝術家合作,去做一些實驗性的交流,再把成果呈現給大家,很開放和自由地發揮。
引自 翁念慈

她表示,自己是編舞,也是燈光設計,她喜歡自己動手創造一些機器人,把它們看作是自己的伙伴或是寵物。她小時候學跳舞,是傳統中國舞和武術,現在變成了回憶。她希望更多觀眾前來,能參與并且分享。

她希望更多觀眾前來,能參與并且分享 (新窗口)

翁念慈2018年畢業于康卡地亞大學(Concornia University)現代舞專業。 2023 年,她獲得了奧地利 danceWeb 獎學金、Mécènes investi·es 藝術獎、和 CAM/La Chapelle 新藝術家實踐駐留計劃(2019 年)等。

她的作品曾在海牙、法蘭克福、巴黎、溫哥華、以及蒙特利爾不同藝術場地舉行。

評論認為,她在跨藝術形式之間架起了橋梁,追求實驗性的當代表演方法和基于實驗室的燈光設計方法。

相關專題:

亞裔傳統月

Laboratory  Nien Tzu Weng

翁念慈今年通往亞洲藝術家作品《實驗室,Laboratory 》。

照片:Radio-Canada / submitted by Nien Tzu Weng

重返臺灣

而此次的作品是關于她和臺灣的關系。

翁念慈17歲就離開了臺灣,懷抱舞蹈夢想獨自來到加拿大。

今年初,翁念慈重回臺灣,用攝影機記錄下在那里的經歷,當中有臺灣大選過程、也有親戚結婚、及家人慶祝農歷新年等忙碌臺灣日常。

她表示,這個關于臺灣的作品她思考了很久。

我移民15年了,忽然想到,當年我為什么要離開?我在加拿大不斷努力,嘗試扎根,嘗試新的生活理念,不斷努力去融入新生活,想要去探尋自己的根。但因為疫情,忽然一切都安靜下來了,那段時期非常想家,就會覺得人和人的距離很長,寂寞的時候會覺得,我要去哪里?
引自 翁念慈

她回憶說,當年,她一心想做舞者,用舞蹈表達自己。但是,她不是人們刻板印象中的舞蹈演員的樣子,所以遭遇了很多挫折,感覺很受傷。

到了加拿大,她發現,人生經歷越多,除了舞蹈,還希望有更多的表達方式。她逐漸向更多領域,比如燈光設計、空間、多媒體等方向嘗試,成為了一名當代藝術家。

這次在臺灣拍攝過程里,她穿起自己17歲離家時的學生制服,希望重新發現和體驗。

她說,小時候的不開心,自己希望能彌補失去的東西,改寫她和臺灣的關系。

而她尤其感覺,15年來臺灣的進步很大,令她深受鼓舞。

她介紹說,拍攝臺灣大選的時候,每天都是二、三十萬人出席造勢活動,臺灣人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力量,讓她覺得很欣慰,也很熱血。

拍攝中,也有她重新審視和家人的關系。

她表示,自己的母親和阿嫲年紀逐漸長大,而在亞洲長大的孩子,孝順這樣的傳統思維是很難磨滅掉的,是特別的記憶和經歷 。所以, 這個作品所以會思考孝道,會探討如何盡孝 —— 這是很多她的加拿大合作者不太能理解的概念。

在英文里,孝順翻譯為filial Piety,直譯的意思就是子女的虔誠

Nien Tzu Weng

翁念慈離開臺灣15年,正在制作的紀錄片講述她年初在臺灣的經歷,也思考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身份。

照片:Radio-Canada / submitted by Nien Tzu Weng

而在加拿大,做個當代藝術家究竟是什么樣子?她的親人也很難理解。

她認為,記錄下這些很重要。我想讓他們知道,我成為了藝術家,可以養活自己,獨立生活,以及我成就了什么。

我覺得,對我來講,家的定義很奇怪。蒙特利爾我有一個藝術家社區,好像是我的朋友們給我一個家。他們不僅僅是藝術上的伙伴,是一個理念和價值共同的朋友,來自不同族群,尤其是移民身份的伙伴,互相支持對我非常珍貴。
引自 翁念慈
Nien Tzu Weng

翁念慈作品:The lightest dark is darker than the darkest light

照片:Radio-Canada / submitted by Nien Tzu Weng

Yan Liang

頭條